现在位置: 首页 > 艺术家 > 正文

张德宁

本文作者: 发布时间:4年前 (2020-09-02)

张德宁张德宁老师

张德宁, 1946 年出生于上海市, 画室别署“阅海楼”。自幼学习书画,稍长师从著名书法家任政先生,书法从“二王”入手,广采博取,勤学苦练,形成了自己潇洒大度的个性风格。

个人履历

1979年后书作多次在国内外参赛获奖。

1982年加入上海书法家协会。

1986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。

八十年代开始学习中国画,初从文人画梅兰竹菊入手,所作格调清新,功力深厚。

1987年后多次东渡日本举办书画展,获得广泛好评。

回国后开始专攻宋元山水,面壁十年,临摹大量宋元名画,尤于元王蒙用功甚深;

同时广游名山大川,转益多师,所作无论水墨、浅绛或青绿山水,法度谨严,笔墨幽雅,又融汇时代审美理念,于古意中透出生机,别开生面。

2000年应邀在朵云轩一百周年大庆时举办个人山水画展,获得著名画家陈佩秋、刘旦宅的肯定。其与众不同、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宋元画风,也广获社会好评。

近年来无论笔墨、章法、意境,均日臻成熟,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阐述学习心得,深受书画界及社会瞩目。

2006年6月《张德宁画集》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。

11月3日至5日由朵云轩主办的“张德宁画展”在朵云轩举行,87件新作展示了6年来画家对于宋元风格绘画的深入探索。

入编《中国美术年鉴》、《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》。

书画作品入编日本《中国当代墨宝集》和新加坡《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》。

著文发表于《书法》、《书与画》及《新民晚报》等报刊。

社会评价

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、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——祝君波: 一个艺术家的进步,总是在追求前方的目标和克服自身的不足中完成的。我读德宁先生这次推出的新作,感到比之于五年前的又是一次飞跃,显得成熟、老到,更有他的个性和风格,早先临摹古人的痕迹已化为了自如的创作。

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:一是作品蕴含了一种高古的气息。元人绘画以隐居山林、远离世俗为追求,今人的生活与之相去甚远,但德宁先生靠自己的悟对、把握以及恰当的表达,把幽静、清远、雅致、甘于寂寞的气息透析出来,冷峻中又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的达观。这种意趣、气息的流露,要达到形神兼备、物我归一的境地,实在并不是容易的。

二是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,都达到了相当的成功。他的山水分成“青绿重彩”、“浅绛淡彩”和“纯水墨”,每个方面都有一些优秀作品刊在这本画册中,看得出他的表现手法相当多样化,既抓住了这些形式传统上的主要特征,又寓意了个人的表现力。

三是对传统技法的理解和运用,达到了一定的高度。德宁先生的笔墨线条功夫,是扎实而娴熟的,具有实力派画家的特点。
正如他说的那样:“中国画的钩、皴、擦、点、染的技术,实质上也就是中国画的美之所在,而其难度,也是一个画家毕其一生也难以尽善尽美的。”德宁先生意识中国画的技法是表现绘画意境、气息的手段,但技法本身又是美,是艺术。

古人也说过大致相同的话,但今人要真正理解它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教委教研——江宏
做过“读书破万卷”的功课,才配享受“下笔如有神”的欢快。张德宁画山水,凭着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,可以驾轻就熟地达到自己所要的意境,但他的欢快,却是慢慢地吞吐功力,大布局、小结构,他都一丝不苟地认真对待,他用笔墨来煎熬画面,用慢功细活来说明画面的品质,“十日一水,五日一石”般地磨砺画面,是一种寓精致于散淡的作画境界。张德宁懂得蓄藏激情,懂得均称地去使用所蓄的激情,他画的一幅山水画,短则周、旬,长则月余,认真是一个方面,从容不迫的心境,才是他作画的真实情操。
想想那些急功近利者,张德宁的守身如玉,实在是基于对山水画的痴迷。人一入痴,就是全心全意了,画也清静无为,不染俗尘。浮躁浅薄,岂敢靠近?

《新民晚报》总编主任——恽甫铭
张德宁师古人,“王蒙是我师”;师造化,“山川皆吾师”。
他登泰山、上匡庐、游三峡、攀峨眉……感受大自然,体验作画技法,激发创作灵感。经过十多年积累,张德宁已达到相当的水准。正当书画界还在热衷于议论“中国画何去何从”时,张德宁一路宋元画风的作品,不知惊呆了多少画家,也给当时画坛“创新”“前卫”泛滥的浮躁之气,吹了一股清凉的风。著名画家陈佩秋、刘旦宅以及上海博物馆的专家等都看了画展,充分肯定了默默无闻的张德宁取得的成绩。画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,更加鼓舞了张德宁的信心。
张德宁,正如父母起名时对他的希冀一样:德馨、安宁,抛却人心浮躁和世事纷扰,坚定地不知疲倦地努力着,去实现人生远大的目标。张德宁取得了成功,没有辜负亲人的希望。天道酬勤,张德宁用实践再次诠释了这个颠扑不破的古训。

下一篇:
上一篇: